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积累的经验与启示弥足珍贵。希望各媒体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多角度、全方位持续宣传报道好这些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宣传好丽江市在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成效、特色亮点,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按照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结合丽江市实际,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通过大力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培育发展安置点后续产业、促进安置社区治理和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提升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后续扶持政策保障等措施,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四是社区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都组建了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等,制定了村规民约,搬迁户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社区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三是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成效明显。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搬迁户意愿,在全市3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合理布局了产业,拓展了搬迁安置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通过开展专项帮扶,基本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二是搬迁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新建(购)安全稳固安居房5956套,所有集中安置区都配套了完善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基本实现。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新村建设,搬迁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有效解决了搬迁农户在搬迁前普遍存在的“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等问题。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周邦国回答:从2015年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5.24亿元,“十三五”时期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39个,建设安置房5956套,总面积53.74万平方米,使5956户2496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实现脱贫退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文旅丽江记者提问: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攻坚工作的重头戏、硬骨头,请问丽江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后续扶持的重点是什么?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通过引进和实施隆基三期年产10GW单晶硅棒项目、云南五星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纯石墨二期项目、石墨双极板项目、新能源电池项目、“丽江云”大数据中心项目、麦田云际(丽江)分布式存储数据中心项目、丽江5G云大数据中心项目、丽江华为东数西算绿色算力节点项目等一系列项目,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力争到2025年清洁载能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二是打造特色优势的云服务产业。充分发挥丽江冷凉气候和电力富集的优势,抢抓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夯实要素支撑保障,加快推动数据中心集聚,坚持引育并重,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数据中心资源,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大数据产业转移,加快把数据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智慧丽江”建设为抓手,积极培育行业应用及产业生态,拓展算力服务应用市场,大力培育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下一步,丽江市清洁载能产业延长产业链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打造硅光伏产业链。加快发展单晶硅棒—切片加工—电池组装—太阳能发电”硅光伏产业链,围绕硅产业、碳产业抓招商、抓推进、抓要素保障,加快清洁载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与硅光伏产业龙头企业的深入合作,按照“延链、补链”的思路,大力引进单晶硅棒及切片、锂电池负极材料、太阳能组件等项目,构筑硅光伏产业集群。
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合作,成功引进了总投资95亿元的隆基三期年产22GW高效单晶硅棒项目为代表的一批清洁载能产业项目。我市华坪工业园区2016年被列为云南省清洁载能产业示范园区,2019年1月被省工信委授予云南省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丽江市已成为云南省建设世界光伏之都四个重点区域之一。2021年,全市清洁载能产业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47.5%。2022年1-4月,全市清洁载能产业产值42.5亿元,同比增长66.6%。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关永明回答:目前我市清洁载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能源牌”的要求,依托水电资源优势,将清洁载能产业列为我市四大产业之一,成立了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丽江市清洁载能产业推进组,编制了《丽江市清洁载能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清洁载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高位推动清洁载能产业发展。
丽江读本提问:请问丽江清洁载能产业有什么成绩以及在延长产业链方面有什么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坚定不移培育壮大“一县一业”,做精做强“绿色食品牌”,不断扩大丽江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稳步迈进。
市场主体培育引进成效显著。按“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化营商环境,让国内外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打造“绿色食品牌”。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户(其中国家级3户、省级38户、市级121户)、农民合作社324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22个),先后有8家企业入选云南省“20佳创新企业”。培育了映华、中源、三川、华利、得一、天瑞等一大批本土企业。成功引入东方新希望、海升、百果园、康美、汉广、国能能源、江西正邦、佳沃、北京惠润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了我市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产品走出去步伐。
着力打响“丽系”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市围绕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全力打造丽江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共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个、云南名牌农产品2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共有20个企业的产品品牌及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省级“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7个产品入选云南“10大名品”,市级层面连续开展了三轮丽江市农业名品名企评选表彰。
绿色有机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持续推进农产品品种培优和品质提升,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不断提升农业绿色有机发展水平。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获证组织116家,产品305个,地理标志产品(商标)10个,三品有效认证面积24.74万亩。
重点产业发展增速明显。全市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紧紧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目标,不断培育壮大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生猪、肉牛、粮食等10个重点产业。2021年全市“绿色食品牌”10大重点产业产值达270.48亿元,增幅达13.1%。全市共有89个产业基地被省级认定为“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基地,基地化率提升增幅排名全省第2。
“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持续深化。对标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要求,丽江市科学审慎决策,选准县(区)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特色优势农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华坪县优质晚熟芒果、玉龙县高山道地中药材、永胜县食用菌、宁蒗县马铃薯种薯、古城区高山花卉为主导产业的“一县一业”发展格局。2022年宁蒗县(马铃薯种薯)被列为全省重点帮扶县“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华坪县(芒果)和玉龙县(中药材)被列为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初步形成了县县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的良好局面。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荣祥回答: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以来,丽江市委、市政府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围绕“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主路径,以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为主引擎,依托资源禀赋,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制定完善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各级投入,高位统筹、高效组织,自2019年以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丽江网提问: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有力支撑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请问丽江市培育壮大“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打造“绿色食品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下一步,全市金融系统将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全力推动丽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三是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全省首创成立金融服务中心,搭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打造丽江市“线上+线下”金融超市,精准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烦恼”。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完成全市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工作,引入省农担公司设立办事处,为农村金融注入新活力。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站和惠农支付点742家,建成信用村共187个,进一步提高了乡村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重组丽江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重组后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4亿元,实现政策性担保体系县域全覆盖。
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生态环境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分别达24.13亿元、16.58亿元、11.34亿元,有效满足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三张牌”、环境保护方面融资需求。进一步提升创业就业金融服务,2021年全市“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4412人(户),发放贷款7.98亿元,带动就业9268人,形成贷款支持创业、创业带动产业、产业助推就业的浓厚氛围,打造了独具丽江特色的民生金融品牌。
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强化财政金融协同配合。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共筹措6000万元信贷引导资金,零成本、零费用、快捷高效帮助到期还款困难企业“调头”周转,目前续贷金额突破30亿元;实施财政贴息补助,统筹整合20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助资金,对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给予财政贴息及担保费补助,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展,202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47.32亿元,较2012年末96.3亿元翻了近4倍;
积极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计划,1家企业成功上市,1家企业挂牌新三板,推荐7家企业为上市后备企业,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完善丰富金融机构业态,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7家,保险业机构15家,证券业金融机构3家,地方类金融机构17家,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持续增强金融供给能力。2021年末,丽江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47.21亿元,较2012年末增加429.4亿元,增长102.77%;各项贷款余额691.58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388.61亿元,增长128.27%,存贷款规模均实现翻番;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15.37亿元,比2012年6.74亿元翻了2倍;金融业增加值29.85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8%,金融规模实现跨越发展。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杜云林回答:近年来丽江市金融系统加快改革、创新和发展,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壮大金融产业,提升地方金融实力,助力丽江实现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个发展定位”。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积极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请问近年来金融是如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十年来,丽江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跨越发展。如今,我市新型工业化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全市工信系统将全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推进园区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等工作,到“十四五”末(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15%;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10%。打造以清洁能源产业、数字产业、清洁载能产业、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旅游品加工业、生物医药加工产业、建材产业、煤炭产业等产业齐头并进的最具特色“绿色工业示范区”,全力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五是信息通讯业迭代发展。丽江市信息通信业创造了多个第一,2016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市”,2019年被列为中国移动全国首批29个“精品千兆城市”之一,在大研古城开通云南省首个5G网络试验基站并拨通首个5G视频电话,建成全省海拔最高5G基站,率先在全省编制完成5G基站专项规划。深化电信普遍服务,连续三年成功申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历史性实现了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通信服务惠及广大群众,为加快“数字丽江”建设提供坚实网络和有力支撑。
四是民营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全市上下切实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重中之重,持续出台支持政策,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贡献日益突出。截止2021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已达313.87亿元,是2012年(112.56亿元)的2.8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截至2022年5月底,全市共有民营经济组织户132532户,是2012年末数量(40704户)的3.3倍,共有私营(中小)企业22853户,是2012年末数量(4349户)的5.3倍。
三是工业园区建设跃上新台阶。举全市之力加强工业园区基础配套、产业配套、服务配套,园区经济快速增长,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十年来,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49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亿元。丽江金山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区、云南华坪产业园区2017年被列为全国105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云南华坪产业园区2016年被列为云南省清洁载能产业示范园区、2019年被授予“云南省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云南省第一批授牌的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二是绿色制造业跨越发展。丽江工业主导产业由2012年的电力、煤炭、水泥、生物加工、冶炼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为2021年清洁能源、清洁载能、数字经济、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工业示范区”迈出了坚实步伐。截止2021年,全市清洁载能产业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47.5%;全市数字产业规模112.8亿元,同比增长60.6%,两个产业均在2021年突破百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我市紧紧围绕工业倍增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量规模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9.8亿元,同比增长11.2%,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率为6.8%,连续十年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642家增加到2021年的1292家,年均增长率为8.1%,实现了工业企业市场主体的倍增。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关永明回答:十八大以来,丽江工业总量经济稳步提升,清洁载能产业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迈出坚实步伐,工业园区建设跃上新台阶、民营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信息通讯业迭代发展。十年革故鼎新,丽江工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丽江日报记者提问:丽江工业这十年发展如何,取得什么成绩?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市的相关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设成为滇西北商贸物流中心,滇西北电商和跨境电商中心,滇西北消费中心城市。
三是商贸物流不断发展壮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带动”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到目前,已经将金山现代物流产业园打造成为以公路物流、铁路物流、冷链物流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示范园区。综合发展永胜、华坪、宁蒗县级物流集散中心”。物流体系不断完善、业态不断丰富、布局不断合理,已经基本形成“1+3+N”三级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和市、县、乡、村四级物流服务体系。
二是商业业态百花齐放。集中发展夜间经济服务区,推动“线上线下”商业模式升级,形成“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夜间经济消费氛围,丽江古城、祥和广场被分别列为全省首批夜经济商圈、夜经济地标。通过城市商圈建设,发展专业市场,品牌专卖店、连锁店等新型业态,沃尔玛、苏宁电器等国内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入驻丽江,丽客隆、嘉兴等一大批本土超市迅速发展壮大,以连锁便利店为代表的连锁经营方式不断向乡镇、村庄延伸。初步形成了以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专卖店、步行街、连锁经营店共同发展的商业格局。
一是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丽江中心城区已形成“一主”“三区域”“五点”“九条”“一城两镇”的商业发展格局。到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农集贸市场86个,其中城区集贸市场24个、乡镇农集贸市场62个,星级农集贸市场10个。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楠回答:在丽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关心支持下,丽江的商贸业坚持“培育市场、搞活流通、促进消费”为重点,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实现了商贸经济繁荣活跃,商品服务消费持续增长。
丽江同城网提问:十八大以来,丽江商贸业发展取得哪些成效?
三是投资结构日趋优化。近年来,投资结构中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新基建投资的比重在日益提高。2021年,产业投资较上年增长20.3%,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2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较上年增长23.2%,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1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32.3%,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基建投资较上年增长40.1%,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投资结构日趋优化、投资效益不断提高。
水利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64亿元,2021年较2012年增长2.75倍,年均增长14.1%。一批水源点建设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非电工业投资累计完成308亿元,2021年较2012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22.8%。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清洁载能、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社会公共事业累计完成投资94.5亿元,2021年较2012年增长9.2倍,年均增长26.1%,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成效明显,民生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投资支撑发展的作用持续增强。10年间,重点行业投资支撑不断强化,一大批重点项目先后落地开工,投产见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交通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321亿元,2021年较2012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21.3%。高速公路、铁路、民航、航运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一是投资总量持续扩大。10年来,丽江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2亿元,年均增长10.8%。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丽江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7.6亿元,增速17.1%,高于全省13.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较“十二五”末(2015年)增长48.4%,较“十三五”末(2020年)增长18.7%。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550亿元,将首次迈入500亿元大关。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周邦国回答: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丽江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完成“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华网记者提问: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丽江市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引领,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今后五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在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坚持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不断提升丽江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着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农村经济同步增长。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完成26.3万农户的290万亩家庭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得到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21万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全市555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确认了集体成员身份,开展了股权设置与量化,成立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并进行了登记赋码,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62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农场达149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3246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1.43:1。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有4个村、1个镇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个村被列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1年全市休闲农业产值达5.66亿元。
十年来,我市从物质、技术、装备入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自主育成“丽薯系”品种5个、“丽粳系”品种3个,建成种畜禽生产经营单位(场)8个、生猪改良点25个,牛冻精改良点18个,“一库三圃”入选第一批26个省级作物资源圃(库),宁蒗黑头山羊、宁蒗黑绵羊、永胜他留乌骨鸡、宁蒗高原鸡、丽江猪、永宁马、新丽江马被列为全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持续实施粮食绿色优质高效创建,2016—2019年,世界水稻种植最高海拔“极量创新”4年7破世界纪录,大麦单产刷新全国纪录,近日,玉龙县“云麦114”高产攻关田又刷新西南麦区小麦单产纪录。着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2年的27.10%增至2021年的47.05%。
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从2012年的45.89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50.88万吨,增加了4.99万吨,增幅10.87 %;全市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2021年全市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达到10.8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52.1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25%。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荣祥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丽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抓好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扎实打造“绿色食品牌”,聚力构建“一县一业”新格局,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61.8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43.75亿元,年平均增长6.6%;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5.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2.25亿元,年平均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322元增加到2021年的13795元,增2.6倍,年平均增长10.0%。
云南法制报记者提问:近十年来,丽江市委、市政府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请问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增强重点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支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丽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谢谢大家。
六是着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节能环保资金70.88亿元,围绕把丽江建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工作目标,全力支持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和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督查问题整改,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五是着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持续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4.54亿元、争取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190.47亿元支持城乡建设发展,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统筹整合资源资金等要素支持以“五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交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四是着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012年以来,全市财政卫生健康支出累计达到130.59亿元,年均增长8.8%。保障实施市妇女儿童医院、各县区综合医院迁建扩建等一大批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三医”联动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的能力,不断健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三是着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累计达到161.16亿元,年均增长8.95%。全力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兜牢社会救助底线,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连续5年同步调整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均增长4.6%;支持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危房改造等,着力改善城乡住房条件;支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
二是着力支持教育全面发展。2012年以来,全市财政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44.89亿元,年均增长7.99%,持续加大教育支出,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多样发展高中教育、融合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
一是着力支持脱贫攻坚事业。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多措施抓好资金监管、多途径加强绩效管理,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57.42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82亿元,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7.43亿元,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全力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杜云林回答:民生工作一直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提升财政综合保障能力,持续压缩一般性支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将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和支持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支出1486.4亿元,规模不断扩大,从2012年106.7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67.64亿元,其中全市财政民生领域累计支出1128.67亿元,从2012年的8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6.2亿元,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5%以上。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请问,近年来,丽江市财政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下一步,将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强化点对点服务和一企一策,围绕全市“一县一业”产业定位内育外引,聚焦RCEP协议生效和关税减免,加快走出去步伐,稳存量,挖增量,推进外贸进出口上规模、扩体量。
通过抓服务提升、抓主体培育、抓市场开拓、抓政策落实,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贸易发展局面日渐形成。一是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从2012年51户到2021年的158户,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累计达29户。二是出口市场实现多元化。出口国家和地区,从周边地区向远洋地区扩展延伸,并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产品出口到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多年扶持和培育发展,202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449万美元。10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为6.3亿美元。三是出口产品不断增加。出口产品达20余种,新增魔芋粉、黑山羊、食用玫瑰、新鲜蔬菜、螺旋藻、中药材、石英坩埚等产品出口。
四是突出国际市场开拓。巩固和深挖欧美传统市场,借助RCEP开拓“一带一路”和东盟新兴市场,拓展贸易市场和贸易产品。
三是突出外贸政策落实。积极向上争取外贸发展资金,保持市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实现全市有实绩的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全覆盖,保费全额支持。
二是突出外贸主体培育。坚持“抓大促小育新”,全力抓好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和潜力企业帮扶,夯实外贸发展基础。
一是突出外贸企业精准服务。不断完善外贸服务机制,强化实地“问诊”、精准“用药”,切实解决外贸发展堵点、难点,简化外贸企业备案手续,实现全程网办、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楠回答: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关心支持下,精准发力,推动有力,促进全市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
云南日报记者提问:十八大以来,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丽江对外贸易发展,并取得了哪些成效?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记者提问环节。
到“十四五”末,我们将努力争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旅游总收入2000亿元以上,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三是奋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开展“湖泊革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卫战,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实行“零容忍”,织密织牢捍卫绿水青山的“天网”,以最严格的措施、最严厉的处罚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文化惠民、人才下乡等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以“一县一业”为主、多业协调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奋力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坚持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全面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品牌,推进传统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老君山、泸沽湖5A级景区创建,推动国家公园、国家旅游步道、大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区、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打造智慧旅游云南标杆、全国样板。
今天的丽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正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勇前进。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奋力实现省委省政府丽江现场办公会确定的“三个定位”目标,继续谱写丽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被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入选第四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丽江举办。法治丽江、平安丽江建设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命案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上升,被列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二期试点城市。
医疗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市妇女儿童医院、市残联康复医院、市医院门诊楼、市中心血站等建成投用,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即将建成,丽江市人民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县(区)人民医院和3个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疗机构标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均达到100%,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5.03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省率先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八、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5%以上。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保持在全省较低水平。建成文笔学校、市二幼、市二中等,推进市职教园区、市一中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100%,位列全国、全省前列。制定出台程海、泸沽湖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是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程海、拉市海、金沙江干流丽江段水质保持稳定,泸沽湖被生态环境部列入2021年度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拉市海等9个河湖获得省级“美丽河湖”称号,丽江入列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提升到72.14%。华坪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1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金沙江绿色走廊建设初见成效,得到国家和省的高度认可。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抓好“三湖两江两山”保护治理。
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完成,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自然村村庄保洁实现全覆盖。坚决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成效显著,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六、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城市“双修”,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及新型城镇化,2021年城镇化率达48.61%。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4.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型城市通过复检”。全力推进城市道路、智慧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永胜县成功创建为全省“美丽县城”,华坪鲤鱼河水利风景区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录。
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党建、智慧小镇、智慧旅游、智慧丽江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闭退出小煤矿82个,淘汰煤炭落后产能286万吨/年。丽江航空口岸国际货场申报建设成功,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员在丽江口岸出入境,成为云南省第二大国际空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企业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不断降低,基本实现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3.76万户。202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300亿元,达313.8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5%。
五、改革创新开放步伐加快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9%。加快打造丽江双创升级版,“丽江双创园”成功创建为省级创业园区,3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数字经济全面“发力”,城市发展更加智慧。率先在全省建成“全光网市”,被列为全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和首批29个精品双千兆城市之一。开通全省首个5G试验基站,加速进入5G智能时代。智慧丽江城市大脑一期上线运行并入选全国数字孪生城市优秀案列,丽江古城智慧小镇创建成果进入数字云南展厅展示,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2021年,全市数字产业规模达112.8亿元。
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基础水网更加完善。建成腊姑河、文海、水地坪、拉子水库及龙开口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一期工程、程海应急补水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滇中引水工程丽江段、滇中引水工程丽江市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工程及宁利水库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南瓜坪水库、华坪县大型灌区、永胜县大型灌区等建设前期工作全面提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全面增强。
四、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交通设施全面“升级”,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大丽高速、宾永高速、鹤关高速、丽香高速建成通车,华丽高速丽江至仁和段、宁永高速基本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421公里,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基本实现。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实现“乡乡油路、村村硬化、组组通达”。大丽铁路完成提速改造,丽香铁路、丽江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通车在即。丽江三义国际机场、宁蒗泸沽湖机场累计通航城市达到88个,丽江三义国际机场成为西南地区第五大、云南第二大航空港。稳步推进丽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综合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旅游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东巴谷、松赞林卡等一批半山酒店建成运营,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赛、老君山国际越野挑战赛等体育旅游产品不断涌现,东巴谷康养小镇、温泉小镇、华坪阳光康养示范基地等康养旅游发展迅速,“智慧旅游”成为全省标杆,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丽江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古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玉龙县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开展“旅游革命”,完善旅游监管机制,旅游品牌形象涅槃重生,2019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较“十二五”末翻一番。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1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3.7亿元,年均增长7.8%。
工业发展稳中有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建设规模不断壮大,6个梯级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建成一批风电站、光伏电站,绿色装机初具规模,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463万千瓦(其中:水电1422万千瓦,光伏26万千瓦,风电15万千瓦)。2021年末,全市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0%。清洁载能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成功引进西安隆基单晶硅棒、江苏华尔坩埚、河南宝丰高纯石墨等项目,清洁载能产业集群成为新的增长极,单晶硅棒已建和在建产能达30GW,以单晶硅及配套产业为主的清洁载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9.5%,2021年实现产值125.3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制造业强劲拉动工业增长,建成全省第一座加氢站,金山工业园区绿氢零碳智慧工厂开工建设,改变了“一电独大”的局面,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73.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94.5亿元,年均增长10.3%。
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着力培育壮大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木本油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古城花卉、玉龙道地中药材、永胜食用菌、华坪芒果、宁蒗马铃薯种薯的“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2.3亿元,年均增长6.3%。以“六个一百”为目标,深入实施了百村示范、生态振兴、交通基础设施提升、绿色食品牌打造等行动,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初见成效。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于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从文化旅游“一业独大”向文化旅游、清洁载能、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大健康“四轮驱动”转变,“1+7”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八柱支撑”产业发展新局面。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57.42亿元,发放精准扶贫贷款89.8亿元,4.43万户17.9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玉龙、永胜、宁蒗3个贫困县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困扰丽江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着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
二、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丽江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任务,秉承“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的信念,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构建大扶贫格局,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推动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过去的十年是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十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发展实现量质双升,闯出了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27.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70.5亿元,年均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62亿元,年均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05.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3.2亿元,年均增长9.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8621元、5322元增加到2021年的40391元、13795元,年均分别增长11.2%、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丽江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伟力为引领,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全市工作的“指南针”和“定盘星”,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扎实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呈现出历史性跨越,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了丽江“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首先,我代表丽江市人民政府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衷心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多年来对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首先,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周开举发布新闻。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部分中央驻滇、省级驻丽,市级主要媒体单位,市内各新媒体。
今天发布会邀请了市政府有关领导、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人。
发布会由丽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杨和香主持。
“丽江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经济社会发展专题)正式开始。
观看量:8197 次
https://ljfb.c.lijiangtv.com/index.php/viewer/showEvent/7a7e560547e087a7358ba02d7e07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