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积极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嘉宾的精彩发布和耐心解答。为全面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丽江市高效推动“争一流、促跨越”行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正视当下、着眼发展,抓牢乡村振兴稳增长、育产业、添动能、抓融合、护生态、惠民生、保稳定、促团结的新格局,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希望各媒体发挥各自平台优势,全方位、多角度持续宣传报道好发布内容及相关选题,为新征程上丽江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群策群力,踔厉奋发抓落实。一是按照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的“五有”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镇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全市乡镇镇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工作,建立健全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更新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设施,探索和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处理模式。三是加强爱国卫生运动上报平台系统填报工作。各县区要确定专人负责,如实做好填报工作,并积极主动与市级审核人员联系沟通,确保数据录入准确。
谢谢!
二、挂图作战,聚焦目标强落实。为做好全市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相关工作,根据《丽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文件要求,明确了本年度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要求各县区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坚决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6月9日,在2023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培训会中对县区住建分管领导和业务工作人员对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了强化业务知识培训,明确工作内容、标准和要求。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相关工作。
一、提高站位,聚焦责任抓落实。根据《丽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方案(2021-2025年)》主动积极认领任务,结合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切实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做到农村生活垃圾和镇区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妥善处理。
按照《丽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文件要求,2023年底需完成43个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截止目前(7月17日)全市已完成50个,完成率116.28%,设施覆盖率为87.72%,高于全省均值0.02%;2023年底需完成3266个自然村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全市已完成4056个,完成率为124.19%,设施覆盖率为78.88%,高于全省均值6.34%;2023年底需完成35个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47个,完成率134.29%,设施覆盖率为82.46%,高于全省均值26.46%。
丽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总体目标任务为:2025年年底前完成50个乡(镇)镇区、4310个自然村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和43个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二类县的乡(镇)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以上;三类县的乡(镇)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以上,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0%以上。
丽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一水两污”管理办公室主任黄鹏回答:
根据《丽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文件要求,市住建局牵头负责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三个方面工作。
丽江读本记者提问:
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结合职能职责,简要介绍一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谢谢!
(三)强化示范引领,激励人才扎根基层。树立鲜明的激励导向,在“兴丽英才支持计划”中明确:在“万名人才兴万村”等人才服务基层工作中作用发挥突出的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组织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示范村创建工作,评选25个示范村,给予每个村2万元经费补助,为32名作用发挥突出的帮扶人才颁发“丽江市筑梦乡村优秀人才”荣誉。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帮扶成效。充分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和人才帮扶责任,形成“村(社区)提需求、人才立即反应、选派单位给予支持”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共投入各类人才1.8万余人次,制定帮扶措施6420个,组织开展“现场+远程”指导5871次,种养殖技术培训1908场次、实践教学856场次,培养当地乡村振兴人才1808人,为群众办实事5711件,有力助推了产业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培育和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等。
一是突出按需选派,整合各类人才力量。充分征求基层意见,形成《需求清单》,根据帮扶村特点和人才需求调动“人才库”,选派市委联系专家、市“八个一百”人才、科技特派员、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等1200余名人才,全覆盖帮扶全市470个村(社区)。
中共丽江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人才办主任邓永丽回答:
为推动人才沉下去、乡村兴起来,2021年7月起,我们开始组织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行动主要围绕3个方面进行组织实施。
丽江网记者提问:
刚才听到你们在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行动开展情况吗?
二是深入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对纳入分类定级的4807个党组织全覆盖过“筛子”,建立健全比学赶超、结对共建机制,推动形成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先进的浓厚氛围。三是深入推进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项目扶持,2023年度争取到中央和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3160万元。持续推进《丽江市全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落实,压实县级统筹和抓乡促村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项目专班作用,市级配套2000万元资金,以奖代补带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党组织+”多种经营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2022年底,全市47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已全面突破8万元,我市已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中共丽江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人才办主任邓永丽回答:
全市组织系统始终坚持以“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为抓手,全面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以乡村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深入推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在合作社、企业、群众团体中不断深化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全面巩固深化村级“大岗位制”改革成果,村(社区)正职待遇实现4600元/月以上,副职待遇3600元/月以上,委员待遇2500元/月以上,确保岗位设置精干高效、组织运转规范顺畅、干部素质明显提升、干事创业氛围浓厚。
新华网记者提问:
请问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各公共文化场馆策划组织的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的一系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只是丽江市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通过资源的整合,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新路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丰富优秀文化艺术产品供给,提高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知晓率、参与度和体验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多样分层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舍不得的丽江”幸福感“加码”。
四是乡村文旅产业持续发展。结合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打响了“黑龙潭歌会”“三多节”“火把节”“芒果节”等多个有社会影响力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我们引导珐琅银器制作技艺、纳西族铜器制作技艺、东巴造纸、民族服饰制作等项目积极融入市场,涌现了“云天工”珐琅银器、“百岁坊”银器、“清香斋”水酥饼、“三川火腿”等乡土特色非遗品牌,丰富文旅消费市场的供需。推出一批“乡村休闲体验游项目”和乡村旅游线路,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旅活力,呈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三是乡村文化人才素质逐年提升。我们扎实开展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470个村设有470个村文化志愿者岗位,2022年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以来,玉龙县、永胜县、宁蒗县将村文化志愿者纳入整合岗位类别,实行定职、定岗、定责、定酬、考核等管理,推进村级文化服务工作。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去年获得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玉龙县石鼓镇竹园村和杰英获得“春雨工程”全国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阳光工程”优秀志愿者。我们扶持各类群众艺术团队600余个,培育一批文化志愿者、文化“热心人”。截止目前我市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851个;列入省、市、县文化生态保护区41个;列入国家、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4人,我们每年推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田野调查、传承培训、非遗购物节的展示展销,提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非遗从业人群的传承能力和营销能力。
二是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市、县(区)文旅部门统筹“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乡村村晚”“戏曲进乡村”“广场舞展演”“高雅艺术进丽江惠民演出”文化和旅游志愿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今年1-7月上旬全市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840余场。如中国儿童剧院、国家话剧院、云南省滇剧院“高雅艺术进丽江”惠民演出;各县区春节期间“乡村村晚”;纳西族“三多节”;“绿美古城棒棒会”;黑龙潭歌会;“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5·19中国旅游日”;永胜美食文化节;三川荷花季等一系列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反响较好。
一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覆盖。全市建成6个公共图书馆(丽江市图书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图书馆、宁蒗彝族自治县图书馆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古城区图书馆、永胜县图书馆、华坪县图书馆为国家三级图书馆),6个文化馆(丽江市文化馆、古城区文化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文化馆、宁蒗彝族自治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永胜县文化馆、华坪县文化馆为国家二级馆),6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7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根据《丽江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按标准实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充分利用“一部手机办事通”“一部手机游云南”等综合性平台展示全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基础信息,促进文化便民服务。更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玲芳回答:
近年来,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立足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文旅融合这一发展主线,以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为目标,推出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新品牌——“天雨流芳·文旅大集”,通过整合全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造新型文旅业态,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云南日报记者提问: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近年来,在丽江各部门共同努力下,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了长足发展,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感谢和局长的发布。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我们要再打一个漂亮仗,那就是乡村振兴。丽江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手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乡村振兴,让已经脱贫进入小康的农民和农村振兴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谱写丽江新篇章。
(五)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制定《丽江市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丽江市2023年乡村建设工作要点》,已完成全市440个行政村和25.59万户农户乡村建设信息采集,年度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库中乡村建设行动项目169个,计划投入资金2.23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141个,完工28个。上半年村级道路新增通畅自然村28个,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87个,维修养护饮水工程50件,投入上海援助资金228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示范区“2+6”试点4个项目建设,推进建设5个绿美乡镇,492个绿美村庄,13个和美乡村,积极向省级申请烟草专项支持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8个。大力推广甲子村、普济村、玉湖村、均良村、落水村等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践模式,推进各乡镇、村社开展“乡村振兴大擂台”“支书大比武”、“人居环境红黑榜”、“文明乡村大评比”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全省首创派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队常驻一线开展治理工作,乡村振兴从“点上美”向“全域美”加速推进。
(四)深化沪滇帮扶协作。按照“中央要求、丽江所需、杨浦所能”的要求,深化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教育协作、医疗协作和消费帮扶。杨浦区、丽江市召开高层联席会议3次,签订3份合作协议,新增引导云南泽维制药有限公司、上海环行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丽江分公司、上海东方希望3家企业落地投产,投资额达6016万元。共建玉龙县生物医药产业园、永胜县食用菌产业园、宁蒗县农业产业园、宁蒗县电子商务园区等4个产业园。互派党政干部20名、医教人才67名。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2期,培训脱贫劳动力86人次,转移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639人,其中上海就业57人。杨浦区4所学校、3家医院、3个街道、8个社区、12家企业、5个社会组织结对帮扶玉龙县、永胜县、宁蒗县4所学校、3家医院、9个乡(镇)、84个村(社区)。2023年争取上海市对口帮扶项目资金1.39亿元,实施36个帮扶项目,开展“丽品入沪”销售额达4780万元。与杨浦区共建的集农特产品体验销售、劳务服务、招商引资、旅游推介多功能一体的“丽江馆”将于7月23日在上海开馆运营。
(三)加快重点帮扶县和搬迁安置区发展。继续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倾斜支持重点帮扶县发展,国家财政部和保利集团(上海贝尔公司)继续帮扶永胜县、宁蒗县,省委、省政府挂联领导深入2个县调研指导,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挂联宁蒗县、永胜县。年度到位的国家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43亿元中,投入2个重点帮扶县资金占比75.38%。以“国家科技特派团团员﹢外地专家﹢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的方式开展“组团式”对重点帮扶县开展科技服务,支持宁蒗县马铃薯种薯、永胜县食用菌“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壮大。争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9个、资金3237万元,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5829户16274人脱贫劳动力中就业率达93%。在安置区周边建设帮扶车间8个、农业产业园区1个、冷链仓储基地1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盘活利用搬迁群众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地“三块地”42.16万亩,已流转3.6万亩。设立基层自治性组织6个、党群服务中心13个、基层党组织15个、社区管理机构4个,成立物业管理服务中心4个,社区管理实现网格化全覆盖。前2个季度,全市易地搬迁脱贫群众人均收入8805元,同比增长24.37%。
(二)提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出台《丽江市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3年度工作方案》,聚焦2023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以上、85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脱贫户动态清零目标,实施稳岗就业、产业帮扶、资金项目资产“三提升”、社会保障提标增效“四个专项行动”,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实施就业“六个增收一批”,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8.2万人,完成市级计划任务7.76万人的105.67%,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83万人,完成省级下达目标任务1.26万人的145.24%。实施产业“八个增收一批”措施,中央、省级衔接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分别达到66.95%、56.08%、63.31%,脱贫人口“双绑”覆盖率和监测对象主体带动率均超过90%。扎实推进“三提升”行动,截至目前,共投入各级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43亿元,争取上海援助资金1.39亿元,共储备项目542个。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2023年前2季度人均纯收入为9182.08元、同比增长19.7%、年度目标完成率52.5%,全市绝对值、增速均排名全省第5,年度目标完成率排名全省第3。
(一)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堤坝。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组织市、县、乡、村干部和信息员培训,市、县行业部门预警推送,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日常走访特殊家庭,困难群众通过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申报,实现线上网络化和线下网格化有机结合,做到了监测对象从发现到识别不超过15天。中央、省、市、县共555家单位定点帮扶丽江市5个县区341个村(社)。杨浦区与玉龙、永胜、宁蒗3个脱贫县帮扶协作。市级各厅级领导分别挂联1-3个乡(镇、街道)、包1-2个村(社区)、挂联1-4户脱贫户和监测户。33家部门开展行业帮扶,51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新轮换的868名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村帮扶,23537名干部与4.3万户脱贫户和三类监测对象结对帮扶,实现了联县挂乡包村驻村帮户一体化,市级调研指导组常态化督促推进,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上半年重点排查60889户农户,新纳入“三类”监测对象260户985人、新消除风险265户993人。累计收到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群众申请事项19885件,办结率97.28%。共制定“一户一策”增收帮扶措施45.68万个,户均措施9.34个。全市监测对象8271户30761人中,已消除风险5566户21266人,风险消除率69.13%。
二、巩固成果、衔接振兴,2023年上半年工作稳步推进
2023年,全市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的牢牢守住农村发展“三条底线”、做好特色农业强市“三篇文章”、努力拓展乡村建设的“三个维度”精准发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上新台阶。明确年度“争一流促跨越”争先进位目标,确定了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16%以上,收入低于8500元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动态清零的定量目标和年度省对市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考核、东西部协作考核实现“双好”的定性目标,并向着目标持续发力。
一、争一流、创佳绩,2022年成效显著
2022年,全市将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实现“两个高于”,省对市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考核、东西部协作考核实现“双好”列入“争一流 促跨越”行动目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安排部署,分管领导领衔推进,全市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疫情影响,落实精准帮扶措施,脱贫人口年人均年纯收入15250元,增长16%,绝对值和增速均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收入在7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实现动态清零。丽江市代表云南省接受了国家考核组实地考核评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考核、东西部协作考核实现“双好”等次,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农旅融合奏响“田园牧歌”被列为2022年度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经验做法。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三农”工作宏伟蓝图,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丽江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四个不摘”和“五级书记抓”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始终把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摆在压倒性位置抓紧抓实,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感谢李局长的发布。下面请丽江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和晓英女士发布。
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已有两年,丽江农业农村面貌一新,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但距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昂扬斗志,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以赴争一流、促跨越,谱写好丽江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以上就是我今天发布的内容。最后就是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注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三是持续深化乡村治理。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乡镇扩权赋能,推行村级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深入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文明镇,深化乡村治理典型方式推广运用,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二是持续抓好乡村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公路、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等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地区4G深化普及和5G创新应用,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实施“快递进村”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工程,力争年内实现快递服务建制村通达率10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积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2+6”试点建设,启动实施“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年内创建市级“和美乡村”13个。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实施绿美乡村三年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
一是持续推进乡村发展。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2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51万吨以上。加强生猪产能调控,大力发展牛、羊、禽类养殖业,稳步提升蔬菜生产能力,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推进水果产业品质提升,建设全省中高端水果一流产区。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强化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打造一批品牌“爆款”,让丽江的好产品不断变成好品牌,力争全市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同比增10%以上。积极争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年内实现470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思路举措,全力以赴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稳住夯实“三农”基本盘,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深化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
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全面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选派106名市县两级政法干部担任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红黑榜、清单制等典型治理方式,持续整治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乡风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升。截至目前,我市有4个村镇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5个村(社区)被认定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9个,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占比78.5%、文明村占比74.4%;被认定的省级以上“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绿色家庭”达到20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5个。
(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加强项目谋划争取和组织实施,着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2022年,全市农业投资完成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9%;财政、金融加大支农力度,全市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7.42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0.93亿元、比例达12.2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98.75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5.28个百分点。2022年至今投资2.1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6.5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2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61公里,新增通三级公路乡镇6个,新增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558个。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37件。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355.7千米、低压线路173.55千米。建成38个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行政村4G支持基站。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建成3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4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55个乡镇、339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
(二)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持续推进五年行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22年新建农村公厕 104 座、卫生户厕15125座,今年上半年新建农村公厕22座、卫生户厕 3098 座,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72.36%。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46个乡镇,垃圾处理设施覆盖47个乡镇、3345个自然村。梯次推进绿美乡村建设,遵循“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菜则菜”的原则,建成充满乡土气息的省级绿美乡镇5个、绿美乡村10个,省级森林乡村84个。
四、乡村建设持续加强,“三农”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一)乡村振兴示范区“2+6”试点建设成效初显。制定落实《丽江市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试点方案(2021—2022年)》、《丽江市乡村振兴示范区“2+6”试点建设十八条保障措施》,明确22家市场主体,累计投入资金40.47亿元,实施123个项目,目前已完工项目62个,完成投资21.41亿元,其余项目正在加紧实施。积极引导支持试点镇、村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玉龙县拉市海、玉湖村及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已经创建成3A级景区,拉市镇获得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玉湖村获得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称号;永胜三川翠湖点正在抓紧创建3A级景区,拉市海正在创建4A级景区;玉龙县白沙镇新善村、宁蒗县永宁镇、黄腊老村及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也在向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推进。
(三)品牌建设加力推进。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构建,聚力打造“丽粳”“丽薯”“丽菌”“丽果”“丽药”“丽花”等“丽系”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0个企业产品品牌及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6个产品10个品次入选云南“10大名品”,5个乡镇、9个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累计认定市级“5大名品” “5强企业” “5佳创新企业”、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0个,兑付市级奖补资金2400万元。玉龙县太安乡、宁蒗县新营盘乡分别列入2021年、2022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2022年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3个、超亿元村5个,全市新增绿色、有机认证产品77个。2023年玉龙县入选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二)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实施丽江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培育壮大华坪芒果、玉龙中药材、永胜食用菌、宁蒗马铃薯种薯、古城花卉“一县一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2022年,宁蒗县(马铃薯种薯)入列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华坪县(芒果)和玉龙县(中药材)入列省级“一县一业”特色县;全市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实现农业产值206.2亿元,增幅达19.6%,增幅排名全省第4;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239.25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61:1 。全市建成“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302个,其中89个被认定为县级及以上“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基地。2022年,全市农产品外贸进出口总值37562万元,涉及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18户外贸农业企业,出口产品主要为食用菌、新鲜水果、芸豆、蔬菜、瓷器等,主要出口地为意大利、越南、法国、德国、韩国、美国等。
三、农业市场主体扩容增量,乡村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一)市场主体扩容增量。通过采取优化服务、出台奖补政策等措施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2022年,市财政安排145万元资金,对25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补。全市农业企业登记注册户5125户,较2021年底4245户净增880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9户,较上年净增31户。全市龙头企业营业收入58.77亿元,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家。2家企业获得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认定。
多措并举推动种业振兴,种质资源普查监测顺利推进,规划建设“一库三圃”,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3%,“丽薯6号”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累计推广面积突破一千万亩,7个畜禽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小口裂腹鱼国内首例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因地制宜调优产业布局,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2022年,全市生猪出栏116.62万头,同比增长7.32 %;肉类总产量11.44万吨,增长5.23%;水产品产量达1.1万吨,增长3.5% ;蔬菜种植面积31.62万亩、增长2.7 %,产量34.37万吨、增长1.9 %;水果面积80.88万亩、增长10.08%,产量75.39万吨、增长17.3 %;中药材种植面积29.27万亩、增长 12.3%,产量 4.97万吨,增长15.9%;鲜切花2486.43万支,增长94.3%。今年上半年,东方希望玉龙县九河仔猪繁殖场去年底投产运营,古城区红水塘生猪育肥场昨天正式投产,农业生产发展平稳,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粮食生产创新高,主要农产品供给足
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有效保障丽江区域粮食安全,促进全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工作抓细抓实,持续提升区域粮食自给水平。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92.94万亩、总产52.09万吨、单产270公斤/亩,实现面积、总产、单产 “三增长”,实现“十八连丰”并创下历史新高,粮食自给率提升2.4个百分点。根据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夏粮播种面积50.08万亩、预计产量11.28 万吨,秋粮播种144.3万亩。
一、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增长,“三农”基础更加稳固
以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手段,坚决扛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一县一业”为抓手,加强金沙江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42亿元、比上年增长5.4%,一产增加值86.45亿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3元,增长6.9%。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总体顺利,大田农作物长势良好,畜牧业生产形势稳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平稳。
2021年6月18日,省委、省政府丽江现场办公会召开以来,我市锚定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定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围绕五大振兴任务,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以乡村振兴示范区“2+6”试点建设为引领,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实绩考评取得可喜成绩,从2021年全省第六名进位到2022年全省第三名。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丽江市农业农村局,衷心感谢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来宾、新闻媒体朋友及社会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丽江“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下面进入发布环节,发布单位是市农业农村局和市乡村振兴局。
首先请丽江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荣祥发布新闻。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部分中央驻滇、省级驻丽,市级主要新闻单位,市内各新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是:
中共丽江市委农办主任,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荣祥;
丽江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和晓英;
中共丽江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人才办主任邓永丽;
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玲芳;
丽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一水两污”管理办公室主任黄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和“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推进“争一流、促跨越”行动,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今天召开“争一流、促跨越”—丽江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专场。邀请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丽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杨和香主持
“争一流、促跨越”——丽江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主持词(第四场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专场)正式开始
观看量:10879 次
https://ljfb.c.lijiangtv.com/index.php/viewer/showEvent/63d09604121b588d96b077a987f1af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