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主持人:生态美,是丽江最美的底色;生态优,是丽江最大的优势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近年来,丽江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全力推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发展“三张牌”,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希望各媒体报道好发布会内容,持续宣传好,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营造良好氛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三是“两线”“三区”成果。程海湖滨生态红线距最高水位湖岸线在水平方向上最近距离33.52米、最远距离378.24米、平均距离89.32米,是原一级保护区距离30米的2.98倍,是原一级保护区面积的2.82倍;湖泊生态黄线距最高水位湖岸线在水平方向上最近距离81.49米、最远距离5748.09米、平均距离1245.65米,是原二级保护区距离的9.58倍,是原二级保护区面积的19.5倍。泸沽湖湖滨生态红线与最高水位湖岸线在水平方向上最近距离80米、最远距离1628米、平均距离176米,是原一级保护区距离80米的2.2倍,是原一级保护区面积的2.46倍。湖泊生态黄线与最高水位湖岸线在水平方向上最近距离80米、最远距离6070米、平均距离987米。
程海制定“三区”管控措施40条,泸沽湖制定“三区”管控措施36条。“两线”划定和“三区”管控是全面推行“湖泊革命”的纲和魂——“永久保护”。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两条线固定下来,“三区”要从严管控,坚决打好打赢“湖泊革命”攻坚战,让程海、泸沽湖水更美、山更绿、人水更加和谐。
二是“两线”“三区”功能定位。湖滨生态红线是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林地、草地、耕地、荒地(未利用地)等湖滨空间的管控边界线,是维系湖泊生态安全的生命线。湖泊生态黄线是实现湖泊生态扩容增量、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缓冲空间的管控边界线,是严禁开发建设的控制线。生态保护核心区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体系的核心区域,是湖泊生态空间管控最严格的主导功能区,禁止开展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现清零留白,还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缓冲区是湖泊的重要保护区域,是严禁开发利用的区域,重在加强湖泊生态缓冲空间带修复,提高湖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绿色发展区是控制开发利用强度、调整开发利用方式、实现流域保护和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区域,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富民就业为重点,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促进生态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是“两线”“三区”名称。“两线”自湖泊由内到外依次是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三区”分别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其中,生态保护核心区是湖泊岸线与湖滨生态红线之间区域,生态保护缓冲区是湖滨生态红线与湖泊生态黄线之间区域,绿色发展区是湖泊生态黄线与湖泊流域分水线之间区域。
市水务局河长办专职副主任 张志红先生回答: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有关要求,从2021年8月起,九大高原湖泊启动开展了“两线”划定及“三区”管控措施制定工作。在省级部门的指导下,丽江市与全省同步开展了程海、泸沽湖“两线”划定及“三区”管控措施的制定,并多次修改完善后上报省级审查。2022年1月和3月,包括程海、泸沽湖在内的九大高原湖泊“两线”划定方案和“三区”管控措施通过了省政府常委会、省委常委会的审议。目前,程海、泸沽湖“两线”划定方案和“三区”管控实施细则已经修订完成,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
丽江网记者提问:2021年,省委、省政府对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出了“两线”划定及“三区”管控的决策部署。2022年4月25日,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请介绍一下程海、泸沽湖“两线”划定及“三区”管控方面的情况。
四是继续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有效改善其危害区的水土流失和人居环境条件,有效减缓或消除灾害对局部地貌景观、森林植被、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
三是坚持“一矿一策”,分类施策,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分阶段、分年度、分类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力争在2025年以前全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修复效益明显。严格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责任,确保现有合法矿山开采中的生态恢复措施落实有效。
二要继续深化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扎实推进统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和约束下的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编制工作。推进《丽江市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研究》等生态建设有关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金云生先生回答:
下一步,一是继续加强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执法监管,持续推进以耕地保护为主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严格矿业权审批,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统筹做好全市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紧凑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做到经济社会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
文旅丽江记者提问:我市在下一步的自然资源保护、规划与生态修复工作方面有何打算?
主要措施:一是推动新能源+绿氢项目一体化发展,“十四五”期间争取完成不少于 410 亿元的投资。二是配套发展抽水蓄能,统筹规划新能源开发和电解水制氢、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形成百万千瓦级调节能力。三是加大氢能推广应用,在文旅行业推广使用热电联供系统,在交通领域推广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动绿色硅材产业与绿氢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氢进万家”等氢能多场景应用。四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积极引进绿氢制取装备制造、燃料电池装备制造、氢储运装备制造等项目,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奇卉女士回答:
为了科学有序推进氢能产业发展,丽江市先后出台制定了《丽江市“新能源+绿氢”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丽江市风光水储一体化——“新能源+绿氢”项目实施方案(2021 —2023 年)》等文件。我们的发展目标是:立足丽江市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优势和位于滇川藏三省交汇的区位优势,资源换产业,积极探索氢能城市建设的丽江模式,开展绿氢制备、储运、应用,积极打造全省“新能源+绿氢”、氢能应用试点城市,建设“绿氢丽江”。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提问:丽江发展“新能源+绿氢”产业打造清洁能源基地, 是如何规划的?
三是建立了治理体系。坚持滇川藏联动共治共管,2022年4月23日在丽江召开了滇川藏三省(自治区)长江(金沙江)河长制联合巡河工作和长江(云南段)保护治理工作会议,推动滇川藏三省和长江(云南段)沿线各州市共同保护治理金沙江。先后与四川省攀枝花市和省内迪庆州、大理州签署《金沙江流域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县区、乡镇之间也构建了热线联络、信息共享、联席会议和执法联动机制,共同协调解决河湖库渠管理保护中的各类问题,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变“分段治”为“全域治”,从“一河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同时,从水域岸线状况、水质水量、水生生物、防洪供水功能等方面对重点河湖进行健康体检,依据河湖健康评价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一河一策”方案,确保河湖保护治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下一步,全市河长制工作将坚持问题导向,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严格把牢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让丽江生态更美、环境更美、山水更美。
二是完善了制度体系。修订完善了全面推行河长制4项制度和4项办法,依托“河长+检察长”“河湖警长”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制定实施全面推行河长制年度工作要点和河长制责任考核方案,各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和督察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河长制工作提供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和保障体系。
市水务局河长办专职副主任 张志红先生回答:
一是健全了管理体系。全面构建完善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河长制管理体系,全市共设置河长1086名,纳入河长管理范围的597条河湖库渠均有了河长。各级河长充分履行巡河、管河、护河、治河职责,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参与河湖保护治理,有力推动了河湖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不想管”到“主动管”、从“不好管”到“管得好”转变,减少了在河道内乱丢乱放、向河道排放污水等损害河湖健康的行为,全民“爱水、护水、管水”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全市水生态环境总体保持稳中向好,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开始显现。目前,丽江市获评省级美丽河湖10个,评定市级美丽河湖34个。
丽江读本记者提问: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丽江市在河长制工作中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氢能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储量丰富。从化学元素质量组成来看,氢元素占据了约3/4 的宇宙质量。在地球上其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常存在于水、碳氢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质中,作为新能源,氢能储量丰富,来源广泛。
二是高能高效。氢气作为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更多,每千克氢气燃烧后能放出 121~143 千焦的热量,大约是汽油的 3 倍,酒精的 3.9 倍,焦炭的 4.5 倍。
三是安全环保。氢气比空气轻,泄漏于空气中会自动逃离地面,不会形成聚集。不会像其他燃油燃气均会聚集地面而构成易燃易爆危险。同时,氢气无味无毒,不会造成人体中毒,燃烧产物仅为水,不污染环境。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奇卉女士回答:
感谢记者朋友对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的关注!氢能是氢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今年 3月 23 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中指出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可大量储存、利用效率高、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是作为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氢能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网记者提问:据了解,丽江市已建成云南省第一座加氢站,目前,氢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备受关注,请介绍一下什么是氢能,氢能有什么特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巡林,全市已完成第一轮巡林工作。总督察、副总督察对林长制推进情况开展常态化督察。市、县均发布了总林长令,建立了会议、巡林、信息、协作、督察、考核等6项制度。创新推进林长制,建立了“林长+警长”与“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林草资源生态保护、林草生态修复、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林草领域改革、林草生态产业、基层基础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彭景亮先生回答:
丽江市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部署要求,扎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林长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0年10月,丽江市玉龙县作为全省10个林长制改革试点单位,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2021年1月,全市全面启动了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已建立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林长制体系,明确了各级林长及责任区域,全市共有市级总林长2名、市级林长13名,县(区)级林长95名,乡(镇、街道)级424名,村 (社区)级1066名,组级专管员2281名。
丽江日报记者提问:全面推行林长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自林长制工作开展以来,丽江取得了哪些成效?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玉龙雪山、拉市海、泸沽湖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还与原住民居住区交叉重叠,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我们认真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地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模式。2017年,玉龙雪山管委会扶持成立了甲子村婚纱摄影公司,利用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展婚纱摄影服务等工作,形成了“户户参与,人人分红”的运营模式,带动800多人在景区就业。2020年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年人均分红4000元;2021年,社区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7400元以上,是1993年的8倍。
此外,为有效解决全市自然保护地设置不尽科学、规划不尽合理、体系不够完善、空间重叠、地域交叉、边界不清、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以及历史遗留等问题,着力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市编制完成《丽江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目前已上报国家林草局审批。通过整合优化后,丽江市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将达到37.2万公顷,总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将从15.21%优化为18%,在全省率先达到国家目标要求。
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彭景亮先生回答:
生态美是丽江最美的底色,生态优是丽江最大的发展优势。丽江现有自然保护地共11处,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21%。在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中,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绿水青山有序转化为金山银山。一是坚持保护优先。编制完成玉龙雪山、拉市海、泸沽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方案,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建立拉市海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安排生态环境补偿资金、海淹补偿资金等长效补助资金4223万元,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旅游业之所以成为丽江重要的支柱产业,得益于丽江的优美生态环境,得益于对玉龙雪山、拉市海、泸沽湖等自然保护地的有效保护。如何在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中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惠民?
大力实施地质灾害治理。近十年内,全市共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123个,总投资约8.26亿元。通过加强自然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确认、勘查规划、实行工程治理,减轻水土流失,有效减缓或消除灾害对局部地貌景观、森林植被、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也保障了广大群众人居环境安全。
三、修复矿山防治地灾,助力生态屏障建设。
全面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和生态修复。按照国家和全省统一部署,于2021年9月起,对历史遗留矿山进行了全面核查,共核查矿山图斑3465个,查清了待实施生态修复的历史遗留矿山状况,为建立标准统一、数据准确的数据库,规划分步实施修复治理打好了基础。2019年投入5437.7万元实施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项目,对金沙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108座废弃矿山231个图斑进行全面修复治理,修复面积6862.65亩。2021年投入3062万元实施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修复”项目,对市域内61个矿山图斑进行修复治理,面积3069.75亩。
科学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目前我市正在开展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工作。通过三条控制线的划定,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做到三条控制线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丽江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主要矛盾冲突得以解决,重要生态区域应划尽划,生态功能类型维持不变,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和边界更加合理,较好地落实了国家“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部署和云南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要求,并实现与全市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严格开发管控,规划引领作用显现。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市级搭建了“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30项市级专题研究通过市级审查,40项县级专题研究通过县级审查,《丽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征求意见。编制了《丽江市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总体规划》。加强高原湖泊保护,审定了《云南省程海湖滨生态红线及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方案》,《云南省泸沽湖湖滨生态红线及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方案》以及2个湖泊的生态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绿色发展区“三区”管控实施细则,为深化高原湖泊保护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规划保障。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契机全面查清自然资源状况。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9年正式开展至今年4月正式公布成果,历时三年完成了丽江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全面查清了我市各类自然资源状况。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表明,我市现有种植园用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比全国“二调”(2009年)分别增加了75.13万亩、146.09万亩、5.6万亩,增幅达288.99%、6.83%、11.25%,生态资源禀赋持续向好。
坚持保护优先严控矿产资源开发。从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对矿业权的空间布局及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重要地区列为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禁止开采区或限制开采(勘查)区,严格审批矿业权准入条件。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包括老君山国家公园)、九大高原湖泊、各类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矿业权全部进行了清理退出。2021年对全市76个过期勘查许可证、133个过期采矿许可证进行了分类核实清理。全市各类采矿权从“十三五”初期的314个降至目前的127个,减少了59.55%。
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金云生先生回答:
近年来,我市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助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作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保护资源,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严格森林、草原、湖泊水面和其他未利用地的依法征收和开发利用,城市(镇)开发建设用地审批中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自然资源执法监管,扎实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筑“两违”整治,严格保护耕地,坚决制止和查处耕地“非农化”违法开发建设,制止耕地浪费和粗放利用。大力实施建设用地“城增村减”的增减挂钩工作,投入11201万元,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矿山用地复垦复绿9092亩。
丽江同城网记者提问:我市在自然资源保护、规划与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各位媒体朋友们,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永远在路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共同治理,希望各界媒体积极参与、支持和监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为把云南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丽江贡献。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新闻媒体朋友们对丽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实践证明,生态美,是丽江最美的底色;生态优,是丽江高质量发展最大最优的基础和方向。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凝聚起了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共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现“十四五”既定目标的关键之年。面对新形势、立足新阶段,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扛稳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丽江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清洁载能产业成为丽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金沙江干流六个梯级电站相继建成投产,新能源项目快速发展,截止2021年丽江市清洁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达1463万千瓦,占全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的16%。清洁载能产业产值累计完成305.1亿元,年均增长49.5%;加快全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3.7亿元,全市共创建云南省美丽乡村82个。实施“六个一百”工程,已建成光伏提水站63座,开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59个。大力培育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全市特色农产业基地规模达到193万亩,形成了以古城高山花卉、玉龙道地中药材、永胜软籽石榴、华坪有机芒果、宁蒗优质苹果为代表的“一县一业”绿色产业发展格局。谋划推进“一库五园”项目,积极实施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2017年3月,丽江中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投产通气,中缅管道天然气正式进入丽江,共建成城镇天然气管道200余公里,拥有天然气商业用户160户,居民用户4万余户,丽江步入管道天然气时代。
七、打造世界一流绿色发展“三张牌”,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二)全面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准确掌握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强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土壤、农村环境、污染源等监测,开展5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监测,加强对丽江市范围内7个空气自动站(国控3个、省控4个)和5个国控水质自动站的排查管理,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噪声监测力度,及时将监测结果按要求在丽江市政府网、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进行公开公示。
六、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日趋牢固
(一)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成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调整后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7306.65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35.55%,重要生态区域应划尽划,生态功能类型维持不变,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和边界更加合理;“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949个。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与管理,提前完成全市固定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二)城市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累计投入13.75亿元(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投入6.22亿元,城市污水治理投入7.53亿元)开展城市“两污”治理,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有效提升。(三)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圆满完成了《丽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办法(2018—2020年)》各项计划目标任务,在全省三年行动考核验收中,丽江市在全省排名第二。
(一)重点流域治理力度明显增强。“三湖”流域实施了环湖截污治污、农户搬迁安置、环湖生态廊道和环湖栈道建设、程海补水、智慧环保等项目,泸沽湖、程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完工率100%。泸沽湖流域沿湖污水收集率90%以上,垃圾收集率95%以上。程海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水利骨干应急补水工程主体工程于2020年9月实现通水;程海集镇污水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拉市海流域全面禁渔禁牧,全面取缔湖面旅游活动,拆除违法违规建筑9.3万平方米;将马场从54个减少至7个,马匹从4500余匹减少至1500匹;越冬候鸟数量从2016年的9.8万只增加到2020年的12.2万只,实现了“人退鸟进”,成为“观鸟圣地、研学天堂”。
五、全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治理措施明显加强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45.62亿元,其中泸沽湖、程海、拉市海流域保护治理投入资金18.3亿元。
(四)全面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持续锁定工业源、城镇生活源、农业源、机动车4个重点领域,层层分解减排指标,全面落实减排责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圆满完成省级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任务。省生态环境厅对2017—2019年度各州(市)环保约束性指标考核中,丽江市考核结果持续保持优秀。
(三)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共修复矿山169个,修复面积662.17公顷;全面完成了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第一轮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整治企业整治任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和200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完成全市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开展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1532个,治理率为32.53%。设立危险废物处置经营单位5家,丽江市医疗废物处置新建项目顺利投产运营,全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率100%。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1.1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2020年丽江市《云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情况评估为优秀。
(二)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全面构建完善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各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和督察体系不断完善;完成111条(个)、2190千米河湖库管理范围划定,划定完成率100%; 2021年全省河湖长制年度考核中丽江市为优秀,全省排名第二。出台了《丽江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全面实施全市11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6个“千吨万人”和34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地下水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中心城区共整治封填城区各类地下水井699口。全市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合格率从2016年的40.53%提升到2020年70.31%。制定《丽江市漾弓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办法》,重点流域治理措施不断完善。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退、减、调、治、管”的治湖举措,相继制定出台了程海、泸沽湖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保护治理规划、总体规划等法规规划,制定了程海、泸沽湖、拉市海保护“十严禁”、保护治理任务清单、保护治理问题清单、负面清单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革命性措施抓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2021年度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泸沽湖、拉市海等10个河湖水库获得“省级美丽河湖”荣誉,泸沽湖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四、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碧水蓝天净土生态优势更加厚植
(一)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丽江城市管理条例》,管控城市扬尘污染;推动完成油品升级,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停止销售低于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行动,开展工业炉窑排查整治,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区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淘汰城市建成区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市保留煤矿由2016年的62个减少到2021年的16个,削减规划煤炭生产能力557万吨/年;绿色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453万千瓦。全市逐步建立了10家机动车排气检验机构,在全省首家完成检验机构与市级、省级环保部门“三级”联网,实现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环保达标监管,淘汰黄标车5321辆。《2021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全省排名第一位;城市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为1.94,全省排名第一位。
三、全力推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环保突出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丽江市各级各部门坚决扛牢扛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深刻反思、深刻查摆、严肃查处、坚决整改中央、省级环保督察组指出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上率下、一线推进,确保督察反馈问题在“条”“块”管理角度得到全面深入整改。目前全市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5次督察反馈问题合计186个,已整改完成168个,整改总完成率90.32%,其中:2016年至2019年第一轮中央、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任务167项已全部整改完成。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稳步推进国土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营造林项目587.48万亩,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23万亩,实施退耕还草工程9.9万亩,在全省第一家完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管理,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成全省样板。加大湿地保护恢复,截至2021年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9.97%,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7.22%。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丽江绿色本底充分彰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更加突出。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抓手,逐步构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丽江市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申报了2个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17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个省级生态村,累计命名323个市级生态村。累计创建绿色单位195家。成功申报1县2镇5企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永胜县、华坪县、玉龙县列入全省“美丽县城”重点创建县。2021年7月华坪县入选全国第一批1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之一,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
二、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示范引领持续增强
“十三五”以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100%,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程海水质稳定在Ⅳ类(pH、氟化物除外),拉市海水质保持Ⅲ类,金沙江干流丽江段水质保持Ⅱ类;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21年全市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1.4%,市控以上地表水(包括湖库)I—III类水体比例为86.7%,分别同比增长5%、4.6%;辖区内未发生较大、特大的环境污染事件。
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为主任的丽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了《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制定完善了《丽江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导、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行业部门分口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一、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丽江地处长江上游,长江上游河段金沙江流经丽江市615公里。丽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滇西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丽江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首先,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和圣军先生发布新闻。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部分中央驻滇、省级驻丽,市级主要新闻单位,市内各新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
发布会由丽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杨和香主持。
“丽江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题)正式开始。
观看量:5404 次
https://ljfb.c.lijiangtv.com/index.php/viewer/showEvent/2c846923db7ea21550665b1c26d9ee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