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记者朋友的踊跃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嘉宾的精彩发布和耐心解答。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古城区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以改革激发经济活力、以改革推动旅游转型、以改革提升城市品质、以改革夯实农村根基、以改革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诚挚地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们全面宣传报道好今天发布会的内容,为丽江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壮大高原特色产业。古城区将持续壮大“一乡一产”,实施“一乡一产”土专家培育工程,投入2000万元做实金江水果、七河中药材、金安黑山羊等主导产业,打造1个产值达亿元、3个产值达5000万元规模的特色产业,让乡村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全面推动“千万工程”深入实施,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一是有序推进24个村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微景观建设,“小三格、大三格”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2115户。实施入户道路“最后一百米”工程33.5公里。二是持续修订村规民约,推行“红黑榜”“积分制”“清单制”乡村治理模式,建实垃圾污水收费处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门前三包”“田园五包”等制度,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持续创新特色项目。一是截至目前,2024年完成绿化面积81622平方米,完成植树14417株,建设美丽庭院605个,古城区成功申报省级绿美乡镇2个,省级绿美村庄4个,累计投资2212.88万元,建设美丽庭院1576户,因地制宜投入200万元包装“绿美庭院礼包”。二是全区改造无害化卫生户厕12746座。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2.5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实施“两乡两镇”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工程,建立“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工作模式,配备村庄保洁员640名,自然村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建立“群众五主动”项目资金奖补机制,在18个“一村一品”、15个“一村一策”建设过程中,群众自主种植树木花卉38606棵、绿化面积237493㎡。
一、明确方向与目标。古城区结合各乡镇原有的基础和资源禀赋,秉持“一家一景点,一路一片景,一村一幅画”理念,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模式。2023 年,古城区出台了《古城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
古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肖峰回答: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脏乱差”问题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已经成为涵盖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古城区在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新华网记者提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的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那我们古城区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事办实、办细、办好。相信在各部门的努力下,企业和群众办事将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古城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监督,我们将以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企业来古城投资经商,让各方投资者能够放心投资、安心创业,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推动古城区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三、着力发展多元化经济。采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协会配合、企业参与”的对外推介模式,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建材、商贸物流、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产业,以产业赋能发挥集聚效应,不断推动古城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目前,古城区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总量达 7.4万户,增长5355户,其中私营企业1.5万户,同比增长16%。全区新设立民营经济市场主体0.53万户,同比增长2.7 %,其中私营企业新设立2320户,同比增长14%。
二、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我们锚定打造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目标,按照“一园多区、园中园”“一核多点”发展思路,全力推动金山高新区内11个“园中园”和金山高新区外7个特色产业发展聚集区转型升级,积极为民营经济搭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产业园区按市场化原则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支持成长企业发展,夯实了古城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底座支撑。
古城区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 洪建忠回答:
感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一、持续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古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占全区社会经济总量的70%,为把全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好、壮大好,古城区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把民营经济作为抓市场抓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综合分析,不断健全民营经济形势监测指标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持续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通道,及时回应企业关切,针对共性研究形成可落地、能见效的政策举措,促进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云南日报记者提问:古城区是如何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成效如何?
总之,我们将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王宁书记关于文旅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区委的领导下,结合古城区实际情况,稳扎稳打,务求实效,稳步推进古城区的业态培育工作。
我们将以“来丽江结婚吧”为主题,持续打造旅拍、目的地婚礼的头部品牌,通过培育、挖掘以写真、婚纱、酒店定制婚礼和营地户外婚礼场景等为主的旅拍新文化新场景,让丽江成为见证每一个美好瞬间的代名词。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旅拍品牌的打造。一是尽快正式颁布《旅拍管理办法》,为旅拍行业的服务、管理、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二是做好合同范本的动员推广工作,通过规范的合同切实保障广大旅拍企业和客人的利益;三是继续支持和引导旅拍协会发挥牵头引领作用,提高旅拍行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行业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良好营商环境;四是加大对重点旅拍企业市场主体的培育,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五是针对目前还存在的履行合同不到位、喊客拉客、诱导消费等突出问题,坚持以“严”字当头,依法严处、严厉查处,为古城旅拍行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二、理顺市场,打造古城旅拍品牌
目前,古城区的旅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我们将致力于提升旅拍品质,打造独属古城的旅拍品牌,适应游客的游览需求,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游览体验。
我们将以城市旅居、景区度假旅居、文化艺术旅居、体育运动旅居、养老旅居、乡村旅居、研学旅居、“乡村振兴+旅居”八大主题旅居业态为核心,争取纳入省级旅居试点村、试点城镇,到2027年,结合大数据中心等资源,打造旅居古城数字化平台,做好“旅居古城”品牌的创建、维护和宣传;全区培育3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每个主题培育一批“示范户”,引培一批龙头企业,力争打造3个以上省级重点旅居案例。同时我们正在积极谋划旅居管理平台,推动制定行业标准,用系统思维有序推进古城旅居成为新亮点新体验。
我们要加快推进旅居古城建设,把握新时期旅居发展新机遇,充分挖掘古城区优势资源,适应旅居消费新需求,加快培育旅居古城新业态,扩大旅居古城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全区旅居业态培新、产品培优、模式创新、服务创优、品牌提升,将旅居古城纳入“十五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和各类规划,做好规划衔接,统筹推动实施。
一、整合资源,培育古城旅居业态
“旅居云南”是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的重点工作,是全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文旅产业发展的大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旅居云南”纳入“十五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并努力把云南建设成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旅居目的地。
古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国璋回答:
按照古城区委、区政府明确“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改革任务,我们将重点围绕“培育旅居业态”和“打造旅拍品牌”两个发力点来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专业升级,努力培育具有古城辨识度的新业态品牌。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按照市委、区委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文旅转型升级的要求,文旅部门在业态布局方面是否有新的计划和具体措施?
同时我们还将在创新景区、业态、旅游行业管理,做强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范旅游行业,推进智慧旅游,提高旅游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下功夫,全面稳步推进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谢谢大家。
四是强化品牌推介,打造具有丽江辨识度的文旅品牌。把“业态”变“IP”,把“IP”变品牌,把“品牌”变“效益”,持续做好宣传、推介、营销,提升古城旅游的辨识度。以“20度的丽江”为统领,持续打造夏季清凉主题、冬季暖阳主题的IP新形象,用“跟着礼物品风情”“跟着音乐享时光”“跟着活动探民俗”“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阳光慢生活”等,把古城的故事讲好讲透,努力把古城的好文化、好生活、好体验变成“爆款IP”。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我们将培育更多好吃、好玩、好住的新业态,满足大众旅游形势下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围绕“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音乐”“旅游+旅拍”“旅游+沉浸式”城市旅游等7个方面培育新业态。通过“企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方式,研发一批针对性农文旅伴手礼,积极培育、引进第三方文创产品研发团队,站在游客的角度,打造一批跟得上市场、满足得了游客需求的产品,形成古城区特色伴手礼集群品牌。比如结合森林防火通道项目、体育赛事活动,推出“体育游”产品;结合目前旅游市场实际情况,推出一批“半日游”、“一日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旅游产品;支持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大力培植游客喜爱、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农特产品和风味小吃等。
二是着力构建“一城、两环、三带、四景、多点、N线”的全域旅游新体系。保护好古城这个核心,守住丽江古城文脉,利用好智慧化平台和活化利用32个文化院落,推动遗产文化的传承、保护、展示,让游客游览古城有新选择;建设两个环线,推进北部乡村旅游环线和东部茶马古道环线的串联开发,让徒步旅游和休闲露营有新选择;开发三个区域,持续打造束河西山旅居主题乡愁带、开南四季花开乡愁带、七河漾弓江田园风光乡愁带,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风光围绕古城,让旅居度假有新选择;推动多点转型升级提升,推动束河古镇、黑龙潭、观音峡等传统景区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普济村、向阳村等微景点建设开发运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用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游览体验,让深入体验丽江魅力有新选择。
一是坚持高位引领,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结合古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在文化内涵、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供给、游客服务提升、新业态打造等方面突出重点,以提升游客游览体验为核心,突出文化内涵和资源优势,让“舍不得的丽江”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实践。
古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国璋回答:
古城区作为丽江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经过“十五”期间的打牢基础和“十一五”到“十四五”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古城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2023年,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5.3%。2023年,古城区接待游客4350.4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3%;实现旅游收入971.08亿元,同比增长111.34%。2024年1-9月古城区共接待国内游客3916.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9%,旅游总花费794.64亿元,同比增长1.43%。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刻领会市委、区委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古城区文旅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请问古城区文旅部门,结合丽江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目标,古城区有什么谋划和具体措施?
四是坚持每年讲好一批改革“好故事”。紧紧围绕各级重点改革任务,强化改革成果总结提炼,积极谋划古城改革品牌,讲好古城改革故事、宣传古城改革典型、传递古城改革声音,营造更加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
三是坚持每年优化一批改革“新机制”。持续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把省委、市委深改委关于《强化全链条推进改革落实等三个工作机制》的要求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到改革推进的全过程。在落实上级改革部署方面,做到改革方案应出尽出、改革措施应推尽推,紧跟上级步伐,不掉队。在推动改革台账任务落实方面,落实“月度梳理、季度通报、年度汇总”协调机制,加强对账检查、动态监测,实时掌握改革任务进度情况。
二是坚持每年推出一批自主“微改革”。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以问题为导向,顺应群众期盼,不断推出一批让群众可感可及的小切口“微改革”,提高改革精准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让改革味更浓、成色更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坚持每年落实一批改革“硬任务”。紧跟中央和省委、市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部署,对标各级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各项改革方案,督促牵头单位及时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推动上级部署改革任务在古城区落地落实。树牢改革“一盘棋”思想,环环拧紧责任链条,对标区级《中共古城区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古城实践的实施意见》明确的8个领域36个方面133项改革任务,逐年选取一批改革任务纳入年度改革要点、台账,使改革梯次有序推进,确保到2029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古城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李志宏回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1456”战略发展目标,以古城区“1+6+1”改革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以助推“一城五区”6个目标定位顺利实现为核心、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保障)为切入点,扎实抓好古城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点燃“改革引擎”,为推动各方面工作全面起势、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改革保障。
云南日报记者提问:请问古城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是如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的?
下一步,古城区将继续探索完善“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践行“执法为民服务”的理念,创新“执法+服务”的工作模式,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效能提升等方面发挥作用,让基层执法更加高效便民,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教学”方式对各乡镇(街道)执法队进行常态化指导,截至目前,开展集中培训10余次,确保街道执法队“管得好、管到位”。依托“古城e网通”APP,搭建“一支队伍管执法”功能板块,建立问题排查——智能上报——中心调度——部门处置——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机制,提高了案件处置质效,辅助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以信息化手段持续提升“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效能, 截至目前共通过平台上报事件282470件,已办结275302件,办结率97.5%,其中办理一般行政处罚案件409件,未办结事件开展持续稳控跟进,多方式持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明确下沉人员的管理、考核及辅助执法人员招录、解聘等统一由街道负责。同时,完成36名党员党组织关系及76名工会会员关系转接工作,将下沉人员所有经费统一划转至各街道,做到使用权和管理权统一。
“一支队伍”强执法。着眼基层执法力量薄弱问题,统筹部门执法力量,做到“三个到位”,确保赋权事项接得住、管得好。人员下沉到位,对城区范围内的5个街道,按照“8+N”模式配优配强执法力量,“8”即乡镇(街道)明责、扩权、赋能改革核定的8名执法队编制,“N”即整合区综合执法局等区直部门204名执法力量下沉街道一线。
“一份清单”明权责。聚焦基层治理过程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依托乡镇(街道)明责扩权赋能工作,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在精准赋权基础上对赋权清单进行动态调整。以需求为导向精准赋权,围绕基层实用、管用、常用标准,梳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执法事项,统一赋予街道部分区级行政职权事项17项。在此基础上,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最突出、最普遍问题,印发《古城区城市精细化管理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方案》(试行),以“委托+协同”执法方式,赋予街道31项行政职权事项及25项巡查巡检事项,有效破解基层权责不等、有责无权的瓶颈。
古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 许磊回答:
古城区把“一支队伍管执法”作为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全面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为着力破解“看得见、管不着”的执法瓶颈,古城区聚焦职责怎么定、事权如何划、效果如何巩固三个重点,通过清单化准入、模式化管理、制度化保障,扎实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古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变化。古城区如何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建立权责统一的执法机制,从源头上破解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机制性瓶颈,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规范高效运行?
八是抓实内生动力提升。开展扶志扶智教育,丰富技能培训方式,提高低收入人口自主增收能力。
七是抓实消费帮扶。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截至目前,农副产品消费帮扶金额达217.78506万元。
六是抓实金融帮扶。实现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截至目前,古城区贷款存量138户584.48万元。
五是抓实政策性转移收入及时兑付。及时发放各项涉农补贴资金;适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2024年A类补助水平达到540元/人/月,B类补助水平达到 415元/人/月,C类补助水平不低于350元/人/月。
四是抓实就业增收。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工作。今年全区脱贫劳动力已外出务工1224人,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共完成260人次脱贫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开发脱贫户及监测户乡村公益性岗位302名,确保弱劳力和无法外出务工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三是抓实产业。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衔接资金用于发展“一乡一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文化土鸡、大东肉牛、金安黑山羊、开南菊花、七河魔芋、种薯等产业增收项目。
二是抓实防返贫监测帮扶。聚焦重点人口(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农村低保户、农村特困户、低保边缘户;持证残疾人;刚性支出较大户;因灾户),强化动态监测和分析,应纳尽纳、应退尽退。纳入监测对象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及时制定调整“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开展帮扶成效评议和研判,动态补齐短板弱项。2024年,系统内监测帮扶人员落实帮扶措施5912条。
一是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2023年-2025年每年投入不低于800万元衔接资金继续实施农村入户道路硬化工程,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绿美村庄”等项目建设。2023年以大东乡、文化街道率先实施全区试点工程,安排衔接资金930.2万元实施入户道路硬化28.57公里。2024年投入资金868.42万元实施入户道路硬化28.63千米,主要涉及金安镇、大东乡、七河镇、文化街道。
古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肖峰回答:
古城区农业人口9.1万人,截至目前脱贫人口526户1798人,监测对象147户484人。古城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多数集中在发展条件受限的地方。促进这类人员增收,古城区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丽江同城网记者提问: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古城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古城区也先后荣获全国2022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智慧+网格”获评2022年全国深化改革典型案例。2021-2023年连续三年获评云南省基层社会治理试点。
四、夯实基层平安“基石”。古城区积极践行“大综治”理念,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信访接待、多元化解、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资源力量,联合综合执法、群防群治、村(居)法律顾问等治理力量,形成一体化工作链条,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保障基层治理多元化解高效运转。
三、探索法治宣传新方式。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为抓手,探索更多群众乐于接受的普法方式。“板凳普法队”和群众在院场、客厅里谈家长里短,紧抓流动人口普法;建立“马锅头”调解室,将“枫桥经验”赋予古城元素;“西余花华”女子普法队,放射女性光华,调解普法双向发力;“五分钟沉浸式普法”,深入辖区重点场所,集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打通重点场所普法“最后一公里”。 广泛动员各辖区网格员、义警乡贤等群众力量,开展巡逻、宣讲、纠纷调处等普法志愿服务活动。法庭搬到了村民家门口,变“被动式坐堂问案”为“主动式巡回办案”,点对点普法更入人心;模拟法庭进村入校、“法官说法”“检察官读法”“律师释法”“警花说反诈”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普法“亲和力”。
二、创优旅游解纷品牌。以景区涉旅纠纷化解为重点,着力提升来丽游客安全感、满意度。坚持以统、防、调、处、宣为统领,在大研、束河积极探索“民族特色+多方联动”的“1+2+N”调解模式,提升游客在丽体验。2023年,古城区人民法院旅游专门法庭荣获平安云南建设先进集体,2024年,旅游专门法庭杨艳柳获评云南省2023年度十大法治新闻人物。
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立足村、社区网格,整合项目、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探索建立五心党支部领办“红色物业”,进驻区廉租公租保障性住房小区,在西安推进“党建+社区居家嵌入式养老服务”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社区优质服务。
古城区2021年建设基层治理网格化、2022年实施“八大行动”、2023年优化提升网格、2024年在实施“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古城区基层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按照古城区“智慧+网格”的基层治理工作主线,坚持“一网管全区、一码管全局、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工作思路,以一年一台阶的步骤方式,进一步在“四大链条”的牵引下,深入实施“夯实基层先锋工程”“优化治理网格工程”等“八大工程”。发展构建了古城区“四链条、八工程”的基层治理模式。
古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 许磊回答:
感谢您的提问!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古城区结合人口密集、需求多元的具体实际,从问题检视和服务保障的“小切口”破题,积极探索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的古城基层治理新实践。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近年来,古城区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效能显著增强,请问古城区如何在基层治理的发展中不断构建出符合古城实际的“基层善治”新实践?
三、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体系。我们坚持持续完善全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梳理排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通过对营商环境条例宣传和督导,全面执行公平性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查,确保政府部门依法依规开展行政行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不断提高政府法治化水平。
二、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求出发,围绕“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能、提升群众满意度”,在持续开展“政务服务好不好?企业和群众说了算”、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局长陪您办”等活动外,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重大项目审批“阳关行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和“局长坐诊接诉”等涉及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事项特色服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持续提升政银企合作质效。落实信贷引导资金政策,帮扶辖区企业调头贷款28笔共2.36亿元。近期将围绕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出台《古城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不断壮大小微经济规模,不断增强小微企业活力。
一、不断提升办事效率。始终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务诚信的重要抓手,实现企业和办事群众办证只进“一扇门”,一律不再增设审批环节和流程,特别是办理建筑许可、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等项目审批时限达到了全市最优,“3天办结”事项超过401项,网上办结率达100%,不动产转移登记和抵押登记合并办理,实现1个工作日内办结,市场主体登记时间压缩到0.5个工作日,有效实现了“减流程、减环节、减时限”的总体目标。
古城区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 洪建忠回答:
民营经济强,县域经济就强,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古城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古城效率、古城服务、古城诚信”的营商环境品牌,重点开展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丽江读本记者提问:古城区作为丽江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做法是什么?
四是绵绵用力,一批改革成果转化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改革督察与调研相结合,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三年来,围绕旅游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工作深入基层开展改革督察调研50余次,推动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列入全会报告并逐年落实;召开深改委会议12次,审议通过了《古城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试行)》《古城区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0条措施(试行)》等一批改革方案,细化了各项改革的方法路径和办法措施,被列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及全省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突出县,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是提炼总结,一批改革故事出圈出彩。围绕改革特色亮点开展典型案例调研,讲好古城改革发展故事。《四创新四提升 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被评为2023年全省作风革命效能建设第四批先进典型事例,《以“宿”兴旅富民 古城区以小民宿撬动大旅游》入选全省为民办事解难题典型案例。
二是主动作为,一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三年来,承接落实667项中央、省委、市委安排部署的改革任务,聚焦旅游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教育医疗改革等区级重点工作,谋划部署推动21项区级自主改革任务,三年来,年度改革任务完成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五年蝉联全面深化改革考评全市第一,“智慧+网格”基层治理模式获评全国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一是探索创新,一批改革机制健全完善。不断探索高效调动推动改革任务落实的机制体系,进一步明确区委深改委、区委改革办及9个专项小组办公室运行规则及细则,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改革协调联动工作体系。强化全链条推进改革落实工作制度,从改革任务谋划、统筹协调落实、方案审核把关、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各方面健全改革任务落实链条。创新推出抓改革落实“345”工作机制,明确区委改革办抓统筹、抓转化、抓进度“三抓目标”,实施改革责任落实、改革重点攻坚、改革案例提升、改革经验推广“四项行动”,建立完善常态化学习、项目化管理、清单化落实、课题化研讨、精细化督考“五项机制”,构建了上下衔接、协同推进的改革工作格局,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古城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志宏回答:
党的二十大以来,古城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完善“四个一批”改革高效落实机制,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新华网记者提问:党的二十大以来,古城区在以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感谢阿辉区长的发布。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下阶段,古城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共古城区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古城实践的实施意见》明确的“1+6+1”改革体系133项改革任务,逐一完善改革体制机制、逐一明确改革具体措施、逐一明确责任领导,坚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改革,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工作“三部曲”,以改革之力,聚发展之势,谋民生之福,赴时代之约,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古城新篇章,努力建设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全省基层治理示范区。
抓实“三个一”措施破解问题堵点。建立“664个村(社区)网格+470个专属网格”的全区统一网格化体系,网格责任人、事项清单实行“入库”管理,实现“一网管全区”;开发运用“古城智慧码”,铺设“智慧码”1.5万张,推动基层治理跨部门、跨层级“一码统管”,实现“一码管全局”;下沉208名执法人员到城区5个街道,动态建立行政职权、巡查巡检、行政许可事项“三张清单”,让基层管理队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如何执法”?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明确“智慧化+网格化”赋能基层治理思路。建立健全全区统一基础网格体系,打造一支以922名专职网格员为主,编外网格员、志愿服务队伍、社区工作者等为辅的基层治理队伍,依托“基层治理网格化指挥平台”实现“智慧化+网格化”深度融合,形成基层治理流程全闭环管理。目前基层治理网格化指挥平台相继推出了“码上办、码上报、码上巡、码上住”以及惠企直通车等功能应用。
五、向改革要效能,实现基层治理质效双升。坚持向改革要出路、向创新要未来,积极探索适宜古城区的基层治理改革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予强大动能。
养老服务更有温度。投资兴建区、乡、村三级养老服务场所58个、老年幸福食堂10家,乡镇(街道)1461户适老化改造实现全覆盖,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阵地逐步形成。充分就业更有保障。紧紧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培育“古城旅服”省级劳务品牌,2023年新增就地就近就业100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5万人次以上。
健康古城更有水平。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区医院提质改造项目全面完工,顺利通过二甲综合医院评审验收。基层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卫生机构建成“中医馆”和慢性病管理中心,创新开展14周岁女性免费接种“二价”宫颈癌疫苗、农村籍60周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免费用药等利民行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四、向改革要民生,绘制民生幸福安乐图景。古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动真碰硬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综合改革,全区民生领域投入占财政支出达77.8%,民生福祉增进可感可及。教育发展更有质量。实施推门听课、集团化办学、绩效改革、一校多址等一批教育改革措施,组建成立古城区福慧学校教育集团,引入新纪元、润泽、文林等高质量民办教育集团,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15.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5%,古城区一中晋升云南省一级二等高中。
秀美底色更加彰显。依托现有“四面环山、山城合一”的山水格局,实施“青山映城、田园绕城、花景伴城、文化塑城”四大行动,形成“一廊、一带、八园、五纵六横”的绿色空间体系,打造绿美古城新样板。成功创建1个省级绿美乡镇、2个绿美村庄、2条绿美河湖、1条绿美交通、1个绿美校园和3个绿美社区,2023年古城区被评为省级绿美城市,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2.96%,总绿地面积953.57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33平方米。
乡村振兴更加有力。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建好群众“五主动”机制,实施“美丽庭院大礼包”“最后100米”村道硬化等惠民工程,全面激活群众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发展自生动力,高标准建设18个“一村一品”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15个“一村一策”乡村振兴试点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群众收入显著增长,基层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38元,排名全省第6位。
城市承载力更加提升。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年均投入城市建设、管护费用实现持续增长,2023年全区城市建设支出费用达5亿元。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43公里、完成158个老旧小区改造、打通城市断头路10条、新增停车泊位近2万个。
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大丽高速、鹤关高速、华丽高速、丽香高速、丽香铁路建成通车,丽江机场三期改扩建、古宁高速、大丽攀铁路、拉大高速加快建设,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898.9公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三、向改革要潜力,推动城乡品质持续升级。古城区坚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大丽高速、鹤关高速、华丽高速、丽香高速、丽香铁路建成通车,丽江机场三期改扩建、古宁高速、大丽攀铁路、拉大高速加快建设,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898.9公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旅游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十个一”行动,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用好“1+4+11+2+N”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旅游投诉处理满意率保持95%以上。全面打造“旅游+”新业态,创新培育跟着礼物品风情、跟着音乐享时光、跟着活动探民俗、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阳光慢生活5个古城文旅新“IP”,构建“一城、两环、三带、四景、多点、N线”全域旅游新格局。游客接待数量从2013年的1237.87万人次增加至2023年的4350.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64.94亿元增加至971.08亿元。
工业“提质、创新”。依托丽江金山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提升契机,推动建材、食品加工、生物资源加工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氢能、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城市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龙源风电、一鑫能源、三峡绿氢、建筑固废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建成,阿婆情腊排骨产业园、金马建材、觅德沥青等一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规上工业企业增加至20家。
农业“促特、增效”。做强“一县一业”花卉主导产业,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鲜切花产能达1亿支以上,全区花卉产值达2.7亿元。围绕各乡镇(街道)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特色农产业,文化土鸡、金安黑山羊、大东肉牛、七河浆果、金江水果等产品初步形成地域性农产品品牌标签,“一乡一产”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23:1提高至2:1。
二、向改革要活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古城区坚持产业发展先行,抢抓机遇、破解瓶颈,构建“1167”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产业聚集区,“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旅游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十个一”行动,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用好“1+4+11+2+N”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旅游投诉处理满意率保持95%以上。全面打造“旅游+”新业态,创新培育跟着礼物品风情、跟着音乐享时光、跟着活动探民俗、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阳光慢生活5个古城文旅新“IP”,构建“一城、两环、三带、四景、多点、N线”全域旅游新格局。游客接待数量从2013年的1237.87万人次增加至2023年的4350.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64.94亿元增加至971.08亿元。
工业“提质、创新”。依托丽江金山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提升契机,推动建材、食品加工、生物资源加工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氢能、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城市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龙源风电、一鑫能源、三峡绿氢、建筑固废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建成,阿婆情腊排骨产业园、金马建材、觅德沥青等一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规上工业企业增加至20家。
二、向改革要活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古城区坚持产业发展先行,抢抓机遇、破解瓶颈,构建“1167”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产业聚集区,“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农业“促特、增效”。做强“一县一业”花卉主导产业,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鲜切花产能达1亿支以上,全区花卉产值达2.7亿元。围绕各乡镇(街道)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特色农产业,文化土鸡、金安黑山羊、大东肉牛、七河浆果、金江水果等产品初步形成地域性农产品品牌标签,“一乡一产”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23:1提高至2:1。
一、向改革要动力,拼出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古城区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丽江市“三个定位”和区委“1456”工作思路,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牢“拼经济出真招抓落实”鲜明导向,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改革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新产业,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全区经济平稳有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83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29.1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收入增长4.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4%、6.7%。
古城是丽江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自古以来是纳西、汉、藏、白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古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丽江现场办公会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坚持发展出题、改革答卷,明确“一城五区”发展定位,始终以改革办法破解难题,用改革手段激活动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中共古城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阿辉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掀起热潮,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开启改革新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和分享古城区近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借此机会,我代表古城区委、区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对古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的同仁们、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首先,请古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阿辉发布新闻。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部分中央驻滇、省级驻丽,市级主要新闻单位,市内各新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古城区委副书记、区长 阿辉;
古城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李志宏;
古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 许磊;
古城区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 洪建忠;
古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国璋;
古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肖峰。
今天,我们召开丽江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古城区专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到了古城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区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云南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丽江市古城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聚焦市委“做优古城”的定位,围绕古城区“一城五区”发展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古城新篇章。
今天的发布会由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新闻协调科科长和晓雁主持。
丽江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主持词(古城区专场)正式开始。
观看量:9777 次
https://ljfb.c.lijiangtv.com/index.php/viewer/showEvent/07d7d156cca51656966b967a52f9a8ec/